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奉化区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30日
宁波市奉化区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为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追赶跨越,根据《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奉化区总体规划》和《关于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决定》(奉党发〔201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奉化区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一、编制背景
作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全域旅游被写入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理性分析旅游发展存在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对“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新形势新要求下,全区上下要充分运用“八八战略”蕴涵的优势论,主动对标宁波“名城名都”建设,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美丽奉化的生态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撬动作用,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培育,努力实现“后来居上、最美最好”,推进奉化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奉化山川钟灵毓秀,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溪口人文景观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奉化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弥勒圣地、蒋氏故里等历史文化景点全国闻名,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基地、佛教研究中心弥勒文化研究基地。近年来,奉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对外交通渐趋便利。撤市设区后,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成立旅游委并实体运行,旅游综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2017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7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和25.7%;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左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看到,与同类型地区相比,奉化旅游经济增速较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产品吸引力与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各区块之间协同联动发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同时与之相配套的集散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区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为指导,落实区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奉化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海经”,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加快构建产业引领、项目支撑、服务协同的全域旅游体系,建成“一地三区”,使奉化“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形象深入人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资源统筹、点线面串联的“大旅游”格局,进一步发挥旅游导入外部资源的 “大平台”功能,全域旅游发展“1030”工程基本完成,旅游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引擎”作用进一步显著,初步建成“一带一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诗画浙江”样板区、“名城名都”山海休闲度假区。
——经济目标:到202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77亿元,其中入境旅游和乡村旅游接待分别达到300万人次和1800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
——社会目标:到2020年,全区全域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1.3%,旅游业对整个社会就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设施目标:到2020年,全区通景公路及配套设施达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新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2-3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0个,停车位10000个,新改建旅游厕所90个。
——环境目标:主要旅游镇(街道)“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行动成效明显,省级A级景区村庄全村截污纳管率或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重大工程
(一)城区品质化改造工程
1.实施城市门户改造专项行动。以宁波推进“城市双修”试点为契机,制定奉化区城市门户整治专项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各门户节点绿化、标识等建设,展现一年常绿、四季有花、开放大气的城市门户节点形象。强化城区主入口和主要道路交界口景观打造,着力推动宁波铁路南部枢纽、甬金铁路溪口站周边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等交通节点门户提升。
2.实施城市彩化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城市美化行动,坚持“一路一景,主题鲜明,智慧集成”,高水平推进南山路、中塔路、宝化路等主干道美化改造。重点推进城市亮化行动,大力推进城市主要道路线路路灯设施等改造工程,建成以县江为轴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系,打造沿县江景观照明带。加快推进城市绿化行动,积极推进中央生态绿廊、中塔路绿化、健康绿道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洁化行动,构建三江景观水廊,重点推进剡江、东江、县江生态河道整治景观化工程,强化市容市貌建设,实现城乡地面保洁到位,垃圾日产日清,路面干净、整洁。
3.实施城市单元改造专项行动。以县江两岸、大成路等区主要景观视线走廊为中心,推进城区单元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市政设施、建筑立面、文化街区、园林景观、自行车廊道、城市家具等更新改造。提升城市休憩空间,推进中山公园、仁湖公园、城区口袋公园和滨江生态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打造十大最美郊园,谋划建设口袋公园,加快形成“主题公园—城郊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系统。持续推进未来城文化广场、小城镇提升等重点单元区块更新工程,塑造统一的城市风格和鲜明的城市特质。
(二)百村景区创建工程
1.开展百村景区创建专项行动。百村景区化建设是落实“诗画浙江”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百村景区建设六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乡村景区化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七个一”,即一个入口形象、一个停车场、一个服务中心、一个A级厕所、一个乡村景点、一条游览线路、一套标识系统,不断完善旅游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到2020年,共创建A级以上景区村庄97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4个。
2.开展特色精品村创建专项行动。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基础条件、资源禀赋条件、班子队伍条件、外部条件等基础,从3A级景区村庄中择优选择创建特色精品村,以特色精品村创建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发展,2019年启动编制联动发展行动纲要;到2020年,新增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和市级以上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各1家,建成十大传统技艺体育休闲基地。
3.开展美丽风景线建设专项行动。通过美丽风景线建设,带动沿线村落景区化、联动式发展,“串点成线”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优化提升现有美丽风景线,2018年编制完成栖凤至马头“海韵渔歌”风景线规划,2019年完善滕头至新建“桃花盛开”风景线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及驿站、观景台、生态停车位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金海路“四季花香”风景线和大堰“连山堰情”生态景观建设,启动岩头至谢界山“溪南线”风景线前期谋划研究。2020年提升“海韵渔歌”风景线沿线休闲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浙东滨海红色之旅乡村旅游风景线;以“桃花盛开”风景线为样板,再建一批兼具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美丽风景线。到2020年,新增10条美丽风景线,建成十大乡村古道、十大最美旅游线路。2019年到2020年,建设美丽田园10个,美丽河流10条。
(三)旅游集聚区建设工程
1.推进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创建专项行动。创建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促进和引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打造奉化“体验经济”新名片。以雪窦山为核心,优化提升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弥勒圣坛”主体工程、雪窦寺寺前广场和重要景观节点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以滨海旅游风景道为纽带,强化沿海区域旅游体验、商务会展、红色教育等资源联动,2020年完成宁波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2.推进中高级旅游景区创建专项行动。中高级旅游景区是全域旅游架构中的中坚力量,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推进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优化溪口镇、大堰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裘村镇、萧王庙街道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提升完善风情小镇内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综合保障等。推进天妃湖4A级景区创建,加快湖边桥—常照、翡翠湾海洋公园、爱歌顿农场创建3A级景区等,完善景区道路、服务咨询中心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3.推进“旅游+”产业融合集聚区建设专项行动。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融合性强的产业载体,着力构建全域“旅游+”体系。制订出台文旅融合、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等产业融合实施意见;积极创建气动工业旅游线路、红帮时尚旅游线路等工业旅游线路。推进“丝路扬帆”小镇、甬台众创小镇、时光宁波小镇等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培育、创建特色小镇30个,其中市级特色小镇3个;到2020年,完成城里厢-锦屏山历史文化街区、江口红帮时尚经济集聚区、金溪五村慢生活体验区、“丝路扬帆”特色小镇等旅游集聚区建设。
4.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专项行动。田园综合体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全方位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等目标。2018年启动溪口田园综合体和滕头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到2020年,建成十大最美乡村采摘基地。
(四)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工程
1.开展“玩在奉化”专项行动。依托奉化山海资源与民国风情,推进溪口、滨海三镇等重点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念好“山海经”。重点推进溪南民国文化体验区、徐凫岩景区升级改造、裘村主题海岛开发、亲子渔庄、松岙云顶花海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大普陀山—雪窦山祈福旅游线开发,推动甬舟旅游联动。整合现有节庆活动,以奉化水蜜桃文化节、弥勒文化节、宁波湾海上嘉年华、大堰生态文化节等节庆为代表,加强水上运动、滨海航空等运动赛事谋划,打造奉化“十大旅游节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奉化“新十景”内涵与层次,唱好《梦回溪口》民国文化演艺秀、“梵呗音乐会”、县江夜景灯光秀等“三台戏”。
2.开展“吃在奉化”专项行动。通过餐饮业态创新,打造奉化“蒋氏家宴”、“民国风情最美一餐”、“牛肉干面”等特色文化主题餐饮品牌,形成高档餐饮、文化宴席、生态餐厅、海鲜排档、农家美食为特色的五大核心餐饮体系。制订出台奉化旅游餐饮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十大传统特色美食”评选,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部分特色餐饮入驻重点旅游风景区。
3.开展“住在奉化”专项行动。依托奉化山水资源和风土民情,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度假酒店品牌,发展具有乡村原真性的乡村民宿。2018年,制订出台奉化旅游住宿业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民宿产业深度融合,引入品牌企业和经营主体,重点推进溪口倪家山民宿、银杏谷民宿等项目建设,评选“十大最美民宿”;提升酒店住宿品质,推进溪口镇佛教禅意酒店、奉化浙商开元大酒店、华侨豪生大酒店、恒大生态酒店、溪口墨憩武岭宾馆等项目建设,三年内,建成五星级酒店2家,新引进主题酒店3家。
4.开展“购在奉化”专项行动。切实发挥旅游对居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旅游购”。2019年,开发设计具有奉化特色且兼具时尚性与实用性的旅游商品,谋划水蜜桃、千层饼、弥勒佛像、竹工艺品、红帮服装等奉化旅游“十大礼品”;优化购物场所布局,提升区域购物消费规模和档次,加快推进万达广场、滕头生态农庄旗舰店、大堰农创集市等重点旅游购物项目建设,谋划提升芋艿头专业市场,构建“十大旅游购物场所”。
(五)旅游设施体系完善工程
1.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加大奉化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奉化全域旅游的通达性、便捷性。2018年编制完成旅游设施布点规划,完善通景公路及配套设施,加快主干道路与景区之间连接线建设,加快环象山港旅游专线、滨海旅游休闲区至马松线段等旅游公路网建设,通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主干道路力争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推动奉化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构建滨水型、山林型、田园型等多类型绿道,至2020年,建设休闲绿道100公里,配套功能综合的服务驿站5个;提升旅游交通集散能力,旅游交通专线、城市公交专线延伸到主要旅游景区和省级A级景区村庄,开通奉化旅游集散中心至溪口客运站、区中心往滨海旅游休闲区、溪口—莼湖的旅游公交专线,开通连接城际铁路站点与周边村镇的接驳公交,至2020年,重点交通枢纽设汽车租赁点10个,力争实现主要景区旅游观光巴士全覆盖。
2.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打造“1+3+X+Y”多层级全域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提升奉化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功能。谋划推进溪口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锦屏)、滨海旅游休闲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重点镇(街道)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在奉化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交西站、A级景区村庄等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0个;实现交通干线旅游标识全覆盖,主要旅游景区、省A级景区村庄、主要商圈等地旅游停车位总量达10000个。
3.推进“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推进城区公共厕所景观化改造、乡村旅游厕所整体化改造,提升旅游厕所品质。至2020年,全区新建、改建旅游厕所90座,4A级以上景区厕所达到A级标准,在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客流集中的服务区、客运交通枢纽增设第三卫生间15间以上;建设10个标杆型厕所,拓展厕所功能,提供WIFI、便利店、线路查询等服务。
(六)旅游管理服务优化工程
1.推进智慧旅游专项行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促进奉化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具备旅游行业监管、旅游产业数据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功能的奉化旅游大数据中心,至2020年,完成旅游大数据中心三期工程建设;构建奉化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及公共技术支撑。至2020底,完成主要景区(点)、3A级景区村庄、交通集散点等WIFI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
2.推进旅游志愿者服务专项行动。健全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奉化旅游志愿服务品牌。至2020年底,建设20个以上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实现主要景区(点)、3A级景区村庄等地旅游者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全覆盖;每年开展12次以上旅游志愿者活动,打造奉化旅游志愿者服务品牌;建设奉化旅游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
3.推进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统筹全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优化奉化旅游发展环境。研究制订综合监管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创新“1+3+N”旅游综合执法机制,积极推动旅游委、公安、市场监管、法院等部门构建旅游领域全覆盖的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各个镇(街道)旅游综合执法中心建设;重点对旅行社依法经营、旅游景区规范管理、旅游购物场所诚信经营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引导旅游企业进一步规范服务操作流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七)旅游惠民富民工程
1.实施旅游富民专项行动。2018年,研究制订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以财政奖补等扶持手段,鼓励村集体和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合作开发一批休闲观光、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农村招商引资,鼓励村集体大力引进带动性强、就业率高的旅游大项目。推进水蜜桃、芋艿头、茶叶等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成立村集体的旅游公司,通过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产品展销中心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多种方式,促进集体经济薄弱地区增收创富。
2.实施旅游惠民专项行动。推进公共设施开放专项行动,落实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城市公园、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景点在特定时段、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强化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建设,提升市区“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功能,建设农村“三十分钟文化活动圈”,打造“和乐大舞台”、“梦回溪口的武岭庙会”、“声动奉化”、“舞动奉化”、“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旅游文化大平台。设计推广集电子凭证、交通出行、数据存储、信息查询、小额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奉化旅游市民卡,推出面向宁波市民的奉化旅游年卡,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居民享有消费折扣实惠。探索推进奉化旅游狂欢节、夜游奉化等特色文化旅游惠民活动,满足城乡居民的全方位文化旅游需求。
(八)城市营销推广工程
1.开展旅游形象宣传营销专项行动。突出佛教名山主题,巩固提升民国文化与蒋氏故里品牌,推进山海资源联动提升,逐步构建“山海桃源·弥勒圣境”总体品牌形象。制订发布奉化全域旅游创意LOGO与宣传口号,推进奉化全域旅游形象宣传片制作,推动《神奇布袋小子》拍摄,加大多渠道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奉化超级IP,助力奉化打造“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根本道场”旅游文化品牌。开展节庆营销专项行动,以弥勒文化节、桃文化节等重大节庆为重点,挖掘节庆内涵,推进节事活动创新升级,形成四季活动热点;举办“一带一路”佛教文化论坛、“踏唐诗之路,游奉化风光”论坛等有影响力的活动,以节事营销提升奉化旅游发展。
2.开展全域旅游营销专项行动。制订全域旅游营销战略方案,拓展全媒体营销渠道。实施“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联动营销,整合旅游市场资源,推动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带头、重点旅游企业参与的全方位旅游营销模式。充分借助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高端主流媒体和百度、网易、凤凰网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广告投放、系列纪录片制作和报刊杂志专题报道,重点向客源城市户外广告投放;加强与去哪儿、驴妈妈等B2C 旅游网站和知名门户网站合作,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与知名卫视的合作,推进相关娱乐节目、综艺节目在奉化制作。加大自媒体平台营销力度,构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一体两翼自媒体平台,通过官网综合信息服务更新、微博及时发布与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深度推送,助推品牌形象提升。
3.开展市场开拓专项行动。依托奉化休闲旅游主题形象,创新旅游营销体系。研究制订长三角市场深耕专项行动方案,加大在沪杭甬机场、火车站、地铁等重点出入口和交通节点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长三角百强旅行社合作,大力挖掘策划旅行线路,积极开拓长三角旅游市场。研究制订台湾、福建和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开拓方案,推进双方人文、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友城和沿线国家的合作对接,加强与境外有资质的的地接社合作,打造跨境旅游精品线路产品,积极引进境外客源,不断提升奉化国际开放度与知名度。
(九)城乡文明提升工程
1.开展城市精神文明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弘扬奉化精神,加快形成与全域旅游相匹配的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以蒋氏故居为纽带,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组织策划“海峡两岸婆媳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增强全民旅游形象意识,积极开展文明习惯普及教育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有礼1234”,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开展“筑梦农家院·美丽女主人”展评、美丽庭院擂台赛,助推乡村文明新风尚。
2.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力促城乡环境美化与居民素质提升。2018年,在主要旅游镇(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试点小区选址设置分类垃圾收集亭和分类垃圾桶,加大开展各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至2020年,推进主要旅游镇(街道)实现垃圾无害化、生态化处理。
3.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动。举办旅游从业人员集中培训、文明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建立领队和导游文明教育引导责任制,构建起“景区、导游员、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提升旅游文明素质。
(十)旅游改革创新工程
1.推进多规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到2018年,《奉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区政府审批实施并公开发布,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部门规划与重点镇(园区)旅游规划,构建“1+X”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并推进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融合。
2.实施全域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工程。健全完善旅游项目联审制度,对投资额50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审批成本,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落地。探索开展“坡地村镇”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改革,实施建设项目用地“点状布局、垂直开发”,将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山坡地块开发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旅游观光建设用地及绿色产业建设用地。加快推进筹建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推进涉旅资金、资产、资源统筹,提升旅游经营运作水平。积极申报省旅游改革综合试点。
四、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保障
切实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作用,完善全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在区旅游委设立办公室,通过季度专题会议与年度会议,研究全域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协调全域旅游行动推动工作,统筹涉旅产业规划、项目招商、资金支出、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加强联动协调和项目督导,落实旅游项目联审制度。各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设立办公室,落实人员专门从事全域旅游工作,统筹协调本区域范围内全域旅游相关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
逐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协调推进小组会议和部门联络员会议,建立完善信息通报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整合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区级有关部门着重抓好政策制定、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督查考核和相关指导服务工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各责任单位、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三)强化招商引资
全面打响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理顺旅游项目招商体制,落实旅游招商责任。加强精准招商,建立完善旅游项目招商资源库,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全力招引涉旅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全力推广奉化优秀旅游景点和整体城市品牌。加强部门联动招商,推进与招商、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旅游项目流转机制,优化招商合作机制,形成旅游大招商合力。创新采用基金(资本)招商、园区运营招商等模式,探索建立区领导牵头联系重大旅游项目、包案解决重大制约难题等制度,全力营造服务保障最优、推进效率最快的旅游招商环境。
(四)加大要素保障
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实行年度各部门全域旅游发展资金支持情况统计表制度,整合涉旅资金不低于3亿元;设立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筹建奉化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加强金融部门在信贷政策范围之内对旅游业的倾斜,出台奉化区旅游企业发展促进办法;加强财税金融扶持,加大对纳入行动计划的项目支持力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有效落实旅游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在符合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及时办理土地征收、农转用和供应等相关手续。加强人才保障,制定出台全域旅游人才支撑政策,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内用于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人力资源储备等的比例;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旅游创意、设计营销、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